今天是:

研究生教育

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beat365官方网站 >> 研究生教育 >> 培养方案 >> 正文

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19-04-11    作者:     来源:     点击:

第一部分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作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立德树人”的原则,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北京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作物学高级人才,基本要求是:

1.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身心健康;爱国守法;讲求学术诚信,恪守学术规范,具有学术自律意识;热爱农业。

3.掌握遗传学、育种学和基因组学等理论基础,并了解细胞遗传、数量遗传分子遗传、植物基因组分析、植物基因工程、分子设计育种、生物信息学等知识。

4.掌握一定的科学试验与数据综合处理知识。

5.熟悉作物品种改良的实验室及田间工作,熟悉作物品种改良的基本趋势,具备较强的实验室操作、田间试验管理、田间新品种筛选等综合素质。

6.掌握作物生物技术和实验室技能,具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书面、口头表达能力)。能用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撰写论文摘要和进行一般的专业英文写作。

7.作物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全面的作物学基础理论和较扎实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或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二、入学条件、培养年限及培养方式

入学条件: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具备一定学科基础的人员。

培养年限:学术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一般不超过5年。

培养方式:全日制。采取导师负责制,提倡导师个别指导与导师团队指导相结合(即导师组)的培养方式。

三、研究方向

1.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从群体、细胞、染色体及分子水平研究主要作物及其近缘植物的起源、演化和分类及其主要性状的遗传特点;作物种质发掘、改良、创新、评价及利用的理论与方法,作物种质基础性研究等。

2.作物分子遗传学:从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及分子遗传学水平研究变异的发生和遗传规律以及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亲本选配理论方法,作物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等主要性状的遗传、表达和调控,改良这些性状的理论和方法等。

3.作物栽培与耕作:立足京津冀,突出特色,开展玉米、小豆、大豆和小麦可持续高产、抗逆和资源高效利用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包括可持续高产、抗逆和资源高效利用生理生态;可持续高产、抗逆和资源高效利用组装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

4.种子科学与技术:作物种子生产、加工、处理、检验等理论与技术研究;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种子形成与发育的生理生化调控等应用技术研究;种子产业化经营问题及对策等方面的探索。

四、课程教学与必修环节

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8学分、实训教学不少于3学分。课程学分中,学位公共课9学分、学位专业课6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3学分。

1.课程教学(知识传授):不少于28学分。

作物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学位公共课

(9学分)

外国语(英语)

6

96

1-2

自然辩证法

1

16

1

可从中选择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6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2

2

学位专业课

(6学分)

细胞遗传学

2

32

1

可从中选择6学分

数量遗传学

2

32

1

分子遗传学

2

32

1

高级作物育种学

2

32

1

选修课

(不少于13学分)

作物栽培生理研究进展

2

32

1

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导下选修

作物基因组学

2

32

1

作物遗传育种专题-Seminar

2

32

1

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2

32

1

基因工程原理

2

32

1

生物信息学

2

32

1

作物科学实验原理与技术

2

32

1

种子科学研究进展

2

32

1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2

32

1

补修课

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攻读者,一般要求补修3门大学本科相关专业课程,具体要求由各学院进行确定并负责实施。

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并记入培养档案,注明“补修本科课程”字样,但不计入总学分

2. 实训教学(技能训练):不少于3学分。

名称

学分

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

2

实践教学

1

 

 

 

 

、论文工作(能力培养)

1.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论文工作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以研究生自己获得的第一手实验数据或调查数据为基础。

(2)完成论文工作时间应不少于1年。

(3)论文表述应简洁、准确,图表清晰、数据可靠,遵循学术道德,实事求是得出结论或加以讨论,引用他人资料需加以说明。

(4)论文撰写格式按照《北京农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与书写规范》进行。

2.主要环节

学位论文在导师或导师组指导下完成。导师或导师组根据有关要求负责开题论证、论文中期检查等相关考核工作。导师全程指导研究生完成相关工作。

(1)开题报告:要求成立开题报告评审专家小组,以报告会的形式公开举行。开题报告通过者进入后续环节培养;不通过者限期重新开题,重新开题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2)论文中期检查:研究生接受论文中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论文工作进度、研究内容调整情况、当前存在的困难等。

(3)硕士学位申请资格审查:研究生提出学位申请,学院组织资格审查小组对申请者的课程学习、科研实训、论文工作、学术道德等进行审查。

(4)论文评阅:学位论文申请资格审查之后,接受论文评阅,评阅形式为全部盲评。

(5)论文答辩:每年安排两次,分别为5月底、11月底。

六、考核要求

1.完成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所有学分,并通过考核。

2.研究生一般应在入学后两年内完成规定学分、通过开题报告。

3.发表学术论文或科技成果要求,必须达到学校基本要求。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学环节的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论文答辩通过,德、智、体、美达到毕业要求,并履行了相关义务,准予毕业,并在研究生离校前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颁发学位证书。

园艺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北京和谐宜居之都建设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园艺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基本要求是: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国敬业、诚信守法、热爱农业;系统掌握园艺学科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生物高新技术和实验技能,具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一门外语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并进行写作;具备园艺学及相关学科研究和新技术应用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园艺学科科研、推广、生产管理等工作,身心健康。

二、入学条件、培养年限及培养方式

入学条件: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具备一定学科基础的人员。

培养年限:学术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一般不超过5年。

培养方式:全日制。采取导师负责制,提倡导师个别指导与导师团队指导相结合(即导师组)的培养方式。

三、研究方向

1.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构建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平台,研究特色园艺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筛选、评价技术体系,重点研究园艺植物新品种、新种质选育的技术体系,研究园艺植物新品种种苗产业化与推广技术体系。

2.设施园艺:研究环境因子对园艺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生理机制,根据栽培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应用各种设施设备及现代化自动控制技术进行综合调控,创造作物最优生育空间和环境条件。选育设施园艺专用品种,研究园艺生理生态与设施栽培技术。研究园艺作物工厂化栽培及生理特性,创建主要园艺作物绿色优质高产周年生产技术模式。

3.绿色园艺生态调控:创新绿色优质园艺植物栽培及生态调控模式,重点研究园艺植物水肥耦合规律和土肥水一体化的现代生产管理技术,研究高效园艺植物株型的生理生态机制及调控技术,研究园艺植物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和调控技术,研究观光园艺理论与关键技术。

4.园艺植物发育生物学:构建特色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抗逆的分子生物学平台,重点研究果实发育规律及其激素调控的分子机理,研究特色园艺植物遗传变异与繁殖的分子基础与调控机理,研究园艺植物重要经济器官形成与发育调控的生理基础及分子机制,研究园艺植物抗逆性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基础。

四、课程教学与必修环节

总学分不少于31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8学分、实训教学不少于3学分。课程学分中,学位公共课9学分、学位专业课10学分、选修课不少于9学分。

1.课程教学(知识传授):不少于28学分。

园艺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学位公共课

(9学分)

外国语(英语)

6

96

1-2

自然辩证法

1

16

1

可从中选择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6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2

2

学位专业课

(10学分)

高级园艺植物生理学

2

32

1

园艺植物田间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2

32

1

园艺学研究进展

2

32

1

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与育种学

2

32

1

科技论文写作

2

32

1

选修课

(不少于9学分)

园艺植物实验技术

2

32

1

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在导师指导下选修

园艺产品生态安全

2

32

1

设施园艺研究进展

2

32

1

植物显微技术

2

32

1

园艺植物细胞工程

2

32

1

观光园艺学

2

32

1

补修课

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攻读者,一般要求补修3门大学本科相关专业课程,具体要求由各学院进行确定并负责实施。

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并记入培养档案,注明本科课程字样,但不计入总学分

2.实训教学(技能训练):不少于3学分。

包括实验室安全与基本操作、科研项目申报和科技成果表达(如论文写作)三部分基本内容。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取支持进行问题研究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1)实验室安全与基本操作:以课程或专题形式开展,10个学时,0.5学分。

(2)科研项目申报:根据申报书类型、申报结果(中标率)等予以评分,10个学时,0.5学分。

(3)科技成果表达(如论文写作):根据论文、科技成果(专利、软件登记证书、品种、药证等)的级别进行评分,1学分。

(4)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国际学术会议报告可获3学分,全国学术会议报告或墙报可获1学分。

(5)教学实践:协助导师参与本科生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包括本科生实验、论文指导及实验室管理等,由导师开具证明),可获1学分。

五、论文工作(能力培养)

1.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论文工作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以研究生自己获得的第一手实验数据或调查数据为基础。

(2)完成论文工作时间应不少于1年。

(3)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明确的园艺学科背景。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当有新的见解,能够表明研究生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4)论文表述应简洁、准确,图表清晰、数据可靠,遵循学术道德,实事求是得出结论或加以讨论,引用他人资料需加以说明。

(5)论文撰写格式按照《北京农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与书写规范》进行。

2.主要环节

学位论文在导师或导师组指导下完成。导师或导师组根据有关要求负责开题论证、论文中期检查等相关考核工作。导师全程指导研究生完成相关工作。

(1)开题报告:要求成立开题报告评审专家小组,以报告会的形式公开举行。开题报告通过者进入后续环节培养;不通过者限期重新开题,重新开题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2)论文中期检查:研究生接受论文中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论文工作进度、研究内容调整情况、当前存在的困难等。

(3)硕士学位申请资格审查:研究生提出学位申请,学院组织资格审查小组对申请者的课程学习、科研实训、论文工作、学术道德等进行审查。

(4)论文评阅:学位论文申请资格审查之后,接受论文评阅,评阅形式为全部盲评。

(5)论文答辩:每年安排两次,分别为5月底、11月底。

六、考核要求

1.完成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所有学分,并通过考核。

2.研究生一般应在入学后两年内完成规定学分、通过开题报告。

3.发表学术论文或科技成果要求,必须达到学校基本要求。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学环节的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论文答辩通过,德、智、体、美达到毕业要求,并履行了相关义务,准予毕业,并在研究生离校前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颁发学位证书。

 

第二部分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艺与种业领域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艺与种业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艺与种业领域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和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领域包括作物科学、园艺科学、种业科学三个方向,培养要求如下:

1.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植物生产的基本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发展需求规律及技术应用、传播模式,具备植物生产全产业链的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掌握大田农作物、园艺作物和种业生产管理与工程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与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二)入学考试

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

三、学习方式学习年限

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或非全日制两种: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学制为2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一般不超过4年;采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年限(含休学)一般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

1.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利用农业推广实践基地进行实践训练或研究,实践训练不少于6个月。

2.在学期间应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实习实践,并通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考核报告、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后方能毕业和申请学位。

3.学位论文指导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双导师共同负责指导研究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校内课程学习、校外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五、课程设置与培养环节

攻读本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2学分,实践训练6学分。

(一)课程设置

农艺与种业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学位公共课

(8学分)

外国语(英语)

3

48

1

自然辩证法

1

16

1

可从中选择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6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2

2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2

32

1

领域主干课

(8学分)

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

3

48

1

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案例

3

48

1

农业科技与政策

2

32

1

选修课

(不少于6学分)

高级植物育种理论与技术

2

32

1

农艺与种业领域研究进展

2

32

1

植物生物技术

2

32

1

农业生态与可持续耕作制度

2

32

1

园艺植物栽培与管理

2

32

1

设施园艺工程技术

2

32

1

补修课

跨专业考取或同等学力攻读者,一般要求补修3门大学本科相关专业课程,具体要求由各学院进行确定并负责实施。

补修成绩以60分为及格,并记入培养档案注明补修本科课程字样,但不计入总学分

(二)培养环节

1.实践训练(6学分)

研究生根据选题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训练。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训练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学院组织对研究生的实践训练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2.其他环节

其他环节包括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进展等。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应在入学后两年内完成规定学分、通过开题报告。

六、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植物生产类科技创新、技术革新、推广应用、生产管理等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应用、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开发、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发明专利、技术标准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应用、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每年安排两次,分别为5月底、11月底。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3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3或5位专家组成,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导师须参加答辩会,但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学环节的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论文答辩通过,德、智、体、美达到毕业要求,并履行了相关义务,准予毕业,并在研究生离校前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颁发学位证书。